专业授课与教学成果    

   

主要承担《园林植物学基础》、《风景园林植物(一)》、《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考察(三)》课程教学;     

   

   

研究方向及研究团队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科研工作;    

    

所在研究团队介绍:      

1. 周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流域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自然教育场域规划与设计研究    

2.熊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流域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自然教育场域规划设计研究    

3.王晓燕 风景园林生态研究、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研究    

4. 刘媛媛 风景园林生态研究、水污染修复与控制研究    

5. 彭芬 风景园林生态研究、热环境与空气污染研究    

6. 陈斯玄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流域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    

   

   

科研成果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按时间倒序排序):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交流项目,3201101983,树木树干水力状况-对树木功能,用水及测量的影响,2021-03至2023-03,10万元,在研,主持    

2.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2020-09至2022-08,2万元,在研,主持 

3. 长沙市科学技术局,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kq2007012,2020-07至2022-06,亚热带地区3种人工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10万元,在研,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971498,外来树种潜在入侵形成的水力优势研究,2020-01至2023-12, 58万元,在研,参加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31800329,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固碳对降雨变化和氮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2019-01至2021-12,25万元,在研,参加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31800330,广寄生在裸子和被子植物寄主上 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对比研究,2019-01至2021-12,25万元,在研,参加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31770646,木材密度与树木功能特征的链接 及对温度的响应机制,2018-01至2021-12,61万元,在研,参加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31700532,竹子水分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年 龄、夜间液流和根茎补水的效应,2018-01至2020-12,25万元,在研,参加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31700334,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桉树整树水分利用的年龄效应与水力调节,2018-01至2020-12,25万元,在研,参加    

1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6YFC0500106-02,喀斯特石漠化脆弱生态区的监测示范,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研制与生态物联网示范—生态监测设备产业化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示范,2016-01至2021-12,75万元,在研,参加    

    

代表性论著(包括论文与专著,合计5项以内)      

1. Qian Wang; Anna Lintunen; Ping Zhao*; Weijun Shen; Yann Salmon; Xia Chen; Lei Ouyang; Liwei Zhu; Guangyan Ni; Dan Sun; Xinquan Rao; Teemu Hölttä; A ssessing Environmental Control of Sap Flux of Three Tree Species Plantations in Degraded Hilly Lands in South China,Forests, 2020, 11(2): 0-206.    

2. Qian Wang; Jianguo Gao; Ping Zhao*; Liwei Zhu; Lei Ouyang; Guangyan Ni; Xiuhua Zhao; Biotic- and abiotic-driven variations of the night-time sap flux of three co-occurring tree species in a low subtropical secondary broadleaf forest, AoB Plants, 2018, 10(3): 0-ply025.    

3.王茜*; 陈月华; 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探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 178-180.    

4.王茜*; 陈月华; 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植物景观规划,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 34 (6): 109-111.